電商怎麼設定 SEO 才對,關於 SEO 的迷思破解大解密!

電商怎麼設定 SEO 才對,關於 SEO 的迷思破解大解密!

 SEO(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),搜尋引擎優化,是每個經營電商或在做網路行銷的人都要知道的基本概念,也是現在最被推崇的行銷手段之一。最大的原因為,它可以用較少的成本,卻獲得非常大的成效。當把SEO做好,自然流量就會多,品牌或產品可以獲得更好的曝光。

其實之前就有寫過文章專門分享「SEO搜尋引擎優化」的基本觀念,但其實關於SEO,絕對遠遠不只那些資訊,今天想透過這篇文章,再和分享更多在操作SEO時要注意的方向,以「操作SEO最常見的三大迷思為出發」,藉由一一打破這些迷思,也於其中和大家分享到底要怎麼思考SEO。

迷思一:只有網站內容最重要?

說到SEO,大家第一個想到的,或許都是「內容行銷」。透過根據受眾的需求,創造一些他們會有共鳴而認為有價值的內容,讓他們願意點進來看,甚至主動搜尋找到你。因此只要把內容做好,多寫一些有知識性的文章,就可以讓SEO排名上升。

但其實SEO不僅僅如此,SEO背後的邏輯應該是「搜尋引擎使用者在搜尋並瀏覽網站時會採取的邏輯」,因此請想像你在瀏覽一個網站的時候,除了內容外,還會在意什麼?從網站的排版、字的好閱讀性,到網站跑出資訊的時間,其實都是會影響一個人願不願意繼續看下去的關鍵。其中,其實早在2010年,Google就有發佈過官方聲明,將「網站速度」視為SEO排名的一大關鍵。

因此,內容固然重要,但也要考慮到其他因素。例如很多人會利用在網站文章中嵌入影片的方式,企圖增加資訊量以優化內容,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作法,不過做SEO應該是整體的考量和取捨。以嵌影片此為例,若檔案太大,影響到網站整體的速度,即便可以讓內容變得更加豐富,資訊更加完整,但拉低了網站速度,對SEO整體排名或許是有害的。

迷思二:內部連結越多越好?

內部連結也是一個在操作SEO時,必然會被提到的項目。

其實內部連結對SEO有幫助,背後的原因滿好理解的,內部連結多,就代表瀏覽者有更多的機會點入網站的其他頁面,但注意,只是有「更多的機會」,而不是「一定」,因此內部連結並非多多益善。

內部連結主要有幾種呈現方式,一種是進入一個網站首頁後,在畫面的上方或左方的選單,裡面有連結可以連到網站的其他頁面。第二種則是嵌在網站內容或文章中,作為補充資訊用。無論是哪一種內部連結的呈現方式,在做SEO內部連結時的思維,不該是「越多越好」,而是回歸到思考「使用者體驗」的脈絡中,去設想若是一個不熟悉品牌,或是帶著尋找資訊意圖的瀏覽者進入這個網站,會期待看到什麼,什麼樣的設計對他們的閱讀體驗事最友善的。

以導流到其他頁面的內部連結而言,清楚、明瞭的層層分類,會好過分得太細,將全部的資訊都創一個連結,讓人找不到重點。

而以補充資訊為目的時,應該要考慮到這個連結放在這裡,是不是真的對瀏覽者有用,而不是為放而放,硬塞一大堆連結在其中。

若因為想放入很多內部連結,而讓畫面整體變得很雜亂,甚至影響瀏覽者的閱讀體驗時,反而很可能縮短他們願意在網站上停留的時間,如此一來SEO更不會高了。

迷思三:關鍵字要選流量大、多人搜尋的

這句話其實只考慮到全貌的一半,當然越熱門的關鍵字,意味著越多人搜尋,然而,他其實也代表著,同時也有越多品牌正下同樣的關鍵字,因此競爭是更激烈的。特別當這個關鍵字,已經被特定的大品牌獨佔鰲頭的狀況下,作為小品牌想要利用熱門關鍵字爭取曝光其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。

流量大的關鍵字不要用,流量小的關鍵字也沒用,那到底要用什麼關鍵字呢?

我會建議仍回到搜尋者的角度去思考,從品牌本身的特色或賣點出發,試想會對品牌的商品有興趣的人,他們目前所在的情境,除了熱門關鍵字外還會搜尋什麼呢?以保養品為例,單純的「保養品」三個字已經是太熱門的關鍵字了,但如果針對品牌的屬性和商品特色,再去細緻化關鍵字的使用,如根據膚質而分類的「油肌保養品」、「混合肌保養品」,或是依據特色的「MIT保養品」、「有機保養品」等,若要再細緻地往下做關鍵字優化,或許就可以思考,有這些了解保養品需求的人,除了「保養品」本身之外,會不會也有其他的資訊是吸引他們的,例如「上保養品的步驟」、「敏感肌如何挑選保養品」等,這樣相對地可以先排除掉某一部分的競爭者,並且也更容易吸引到和品牌屬性較契合的受眾。

今天透過破解三個做SEO時的迷思,企圖讓大家知道,SEO不該只是單方面的優化,而應該經過整體的考量和規劃,當優化A卻可能犧牲B的時候,就要去評估,如此的整體效果是加分還是扣分。

最後想和大家分享,關於怎麼做好SEO,網路上有許多文章提供很多看法,我在其中看到許多人將SEO視為一套太嚴謹的公式,並且宣稱要遵循特定的模式,才會獲得好的搜尋引擎排名,但對此我個人是採取保留立場的。

當然,SEO背後的運作模式是由Google一套龐大而縝密的公式作為支撐,但沒有人真正知道這套公式的評比標準是什麼,即便有時Google或某些研究搜尋引擎機構的公司,會釋出某些訊息,但絕大部分的時候,這些方向都是大家經過試驗、觀察、歸納而得出的結果。

這些東西當然非常有參考價值,但請不要當作唯一的參考,甚至為了迎合這些,而犧牲掉某些失去了為品牌的特質而探索的嘗試喔!

圖片來源:unsplash
文章出處:林克威

Recommended Posts